病原
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的冠状病毒。此病毒对光照和高温敏感,常用的消毒药均能将其杀,对乙醚、氯仿、去氧胆酸钠敏感。紫外线下能使病毒迅速失活。本病病毒在PH4-8时稳定,PH2.5时灭活。
流行病学
猪是唯一易感染动物。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,但犬和猫参与传播。它们从粪便、呕吐物、乳汁、鼻分泌物、呼吸出的气体排泄病毒。从而污染饲料、饮水、工具、空气。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猪。各种阶段的猪均易感染,特别是10日龄内的仔猪最为敏感,随着日龄的增大,临床症状减轻,多数能自然康复,但50%康复猪可带毒排毒2-8周,最长的可达104天。
发病机理
经口和鼻感染,小肠是病毒的靶器官。经过呼吸道传染后,病毒先在鼻粘膜和肺中繁殖,然后经咽、食道。胃或经血液而进入小肠,与小肠上皮细胞接触,大量的小肠上皮细胞受感染后,使空肠和回肠绒毛显著萎缩。肠粘膜的功能性上皮细胞迅速破坏脱落,降低了产生某些西酶的能力,因此病猪不能水解乳糖和其他的必要养分,而发生消化与吸收不良。乳糖在空肠内存在,由渗透的作用,引起水分的停留,甚至从身体组织中吸收体液,于是产生了腹泻和脱水。哺乳仔猪发病严重是因为仔猪小肠特别是空肠粘膜绒毛发肓不完全。
临床症状
潜伏时间短,一般为15-18小时,有的2-3天。仔猪突然发生呕吐。然后发生水样腹泻,粪便有腥臭,为黄绿色或灰绿色,有时为白色。并有凝乳块。部分病猪刚发现呕吐时先有短时间的体温升高过程,但腹泻开始后体温体温下降。迅速脱水,快速消瘦,严重口渴,食欲减退,2-7天内死亡。架子猪、肥猪、成年猪一般很少出现死亡,症状较轻,一到数天出现减食、腹泻、体重减轻、有时呕吐 。哺乳母猪主要泌乳能力降低。
病理变化
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小肠,患本病猪的小肠绒毛变短,粗细不均,甚至大面积绒毛仅留有痕迹或消失,整个小肠气性膨胀,伴有卡他性炎,肠管扩张,内容物稀薄,呈黄色,泡沫状,肠壁驰缓,缺乏弹性,变薄有透明感,有部分病猪小肠出现充血、出血变化,胃底黏膜潮红,充、出血,并有黏液覆盖,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。
防治
目前没有特效药物。综合防疫五步:1控2免3隔4暴5治